无障碍版
对揭阳市政协七届三次会议第91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2024-08-30 16:51 浏览次数:- 【字体: 分享到:

  纪旭卿、刘建锋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建设人才服务产业,助推我市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结果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出台了《揭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揭阳市促进产业发展“1+1+12”政策体系文件的通知》《揭阳市集聚人才创新发展若干措施实施细则》《揭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揭阳市促进高校毕业生和高技能人才来揭就业创业激励措施的通知》等一系列人才配套服务政策,积极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打造揭阳市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全力营造良好的人才创新创业生态,加强重点产业科技人才支撑,以科技创新、人才引育赋能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全面加强人才服务平台建设

  (一)打造揭阳市人才综合服务平台。为创新人才服务工作,提升人才服务水平,2023年我市高标准打造全省第6个高层次人才线上服务平台和第1个人才驿站常驻专家在线交流平台——揭阳市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人才政策线上看、人才驿站线上查、人才服务线上办、人才需求线上报、专家学者线上找等综合功能,推动人社系统高层次人才服务“一网通办”,完成高层次人才服务从“最多跑一次”至“一次不用跑”的跨越。 截至7月底,平台的用户注册数超3200个,已有2400多名高层次人才通过该平台申请人社系统高层次人才业务。

  (二)建设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为更好服务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制造业当家提供人力智力支撑,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充分发挥聚集效应搭建优质服务平台,我市于2023年建成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该项目建设面积约1600平方米,可供10家以上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入驻。

  (三)搭建就业供需对接平台。依托揭阳智慧人社平台,拓展开发揭阳市“用工地图”微信小程序,切实提升用工服务的便捷性、多样性、全面性,截至7月底,平台上已有企业832家,发布招聘岗位3328条,登记求职人员2082人。同时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作用,开展各类就业服务招聘活动,全力搭建就业供需对接平台,促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有效对接。截至7月底,2024年全市举办各类招聘活动69场。

  (四)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管理。一是组织开展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监管评价工作,强化人力资源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依法实施人力资源服务许可和备案制度,建立完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管理服务台账。二是加强招聘信息管理,依法严格现场招聘会管理,指导和督促网络招聘平台建立完善投诉处理机制,推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信体系建设。三是建立“黑名单”制度。依据管辖权限,建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黑名单”。按规定将严重违法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列入“黑名单”,被列入“黑名单”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纳入劳动保障监察守法诚信等评价管理。截至目前,我市共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40多家。

  二、全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一)构建科技创新生态链,全力营造良好人才创新生态。针对我市科技创新短板,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体,加快构建“研发平台+人才支撑+技术攻关+科技金融+成果转化”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抓好《揭阳市集聚人才创新发展若干措施实施细则》《揭阳市促进产业科技创新扶持办法》等政策落实,“深调研”确定绿色石化、海工装备两大战略性产业发展目标,形成《揭阳市创新生态链图谱》《揭阳市绿色石化科技产业链专题调研报告》和产业链图谱等成果,贯彻落实《揭阳市绿色石化产业人才振兴计划(2024-2026年)实施方案》,持续优化绿色石化等重点领域人才引进发展“软环境”,加快建设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

  (二)全力创建国家高新区,形成产业人才集聚效应。完善创建国家高新区各项工作,制定《揭阳高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工作方案》,落实“关键指标做亮、特色产业做强、配套服务做优”要求,推动揭阳高新区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万洋科技众创城等一批项目建设,截至2023年,高新区“一核三区”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15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47家;培育引进众创空间3家、引进科技孵化服务机构及企业(团队)40家;各类研发平台存量数达243个。通过利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精尖缺”人才的迫切需要,加快在揭阳高新区集聚一批新兴学科带头人、产业领军人才、高端技术人才。

  (三)加快推进榕江实验室、校地合作引育等平台建设,以平台引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一是市科技局领导班子成立专班常态化进驻实验室,全面加快实验室建设进度,推动实验室进入正常运转、高水平建设阶段。目前,榕江实验室场地科研平台装修工作已竣工,于2024年1月投入使用;已采购或正在采购总值约7471万元的仪器设备共1200多台(套);已签约的32支教授级科研团队陆续进驻并逐步开展科研创新活动;成功推动4个项目落户新材料加工应用中试基地;同时增设事业专项编制10个,2023年引进2名博士,有效破解高层次人才短缺问题,推进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二是强化校地合作引育创新平台。完成《揭阳市人民政府 华南理工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推动惠来县与华南理工大学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达成“惠来新材料产学研用示范基地”项目签约;协调广东石化有限公司与华南理工大学召开交流座谈会,推动双方联合共建国家级创新平台,目前双方正在对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修改完善。完成《揭阳市人民政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战略合作协议》签约,顺利推动揭阳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落户揭阳高新区,加快推动高新区高端创新资源集聚。三是指导国电投前詹风电公司牵头蓝水、中大等7家单位联合共建“海上风电协同创新中心”,推动我市更多企业和相关单位参与海洋产业协同创新,正在同步争取国重研发项目漂浮式风机实证研究子项目落户我市海域。指导推动揭阳前詹风电有限公司申报2024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海洋科技”重大专项旗舰项目。

  (四)强化企业引才主体地位,壮大高水平科技企业群体。积极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行动,2023年高企总数达到422家,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334家。大力推进重点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动员全市营收1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强化研发机构建设,2023年共认定10家省级工程中心,24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

  (五)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打通科技产业化“最后一公里”。研究制定《揭阳市科技成果转化扶持措施》,填补我市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等方面政策空白。开展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东揭阳赛区)、成功举办揭阳市科技专家顾问团成立大会,聘请陈小明院士等53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建立揭阳市科技顾问团,为我市在科技发展规划、产业科技研究方向等方面出谋划策。组织开展2023年绿色石化产业一跟一产学研对接活动、科技成果展示对接会等多场科技交流合作活动,展示省内外高校院所100多项科技成果,促成16项校企产学研合作项目。

  三、全面加强产业科技人才支撑

  (一)大力实施人才专项计划,引育高层次科技人才。一是用好用足绿色石化产业人才振兴计划等省、市科技人才政策,解决企业创新人才短缺问题,累计引进创新创业团队10支、引育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8人。二是针对我市绿色石化领域急需解决的产业关键技术,积极对接相关领域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进高校、科研院所高端人才破解产业发展难题,推动我市绿色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向全社会征集我市绿色石化及相关产业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需求,以“揭榜挂帅”形式公布,由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团队揭榜,合力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难题。三是实施推进“榕江人才计划”,引育一批在科技创新创业领域有代表性的高层次人才。

  (二)实施农村科技特派员专项行动,推动农村创新创业深入开展。指导65个涉农帮扶乡镇政府全面摸查当地产业发展科技需求,收集当地特色优势产业情况、产业发展痛点堵点、技术需求方向、对接对象推荐等关键需求信息,结合农业领域专家意见建议,编制形成《揭阳市农村科技特派员重点派驻任务(2024-2026年)乡镇科技需求对接信息台账》向社会公开发布,同时印发《揭阳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征集新一轮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的通知》,选派全市65个涉农乡镇共195名农村科技特派员推荐名单上报省科技厅,推动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热心“三农”工作,具备良好的对接基础和科技服务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与乡镇人民政府(驻镇工作队)建立联系,按照“双向选择”原则自行商议结对后,为当地引入优质科技创新资源,带动当地产业、技术、人才创新发展。

  (三)建设产业创新服务中心,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制订《揭阳市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建设工作方案》,按领域有重点、分批次指导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的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引入省内外本科院校及省级科研院所的高水平专家团队入驻中心,在县镇两级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通过引导县、镇与珠三角建立联系开展特色优势产业跨区域合作,逐步构建覆盖本地区重点产业领域的创新服务体系,推动产业技术创新以及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提高我市产业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水平。目前共有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等10家省级以上科研院所与我市10家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开展共建,服务范围涵盖林下经济、茶叶、水稻、鲍鱼、食用菌、青梅等多条产业链,做到建立一个中心,入驻一个团队,带动一个产业,提升一大片区域,实现产业科技与县-镇-村、科技人员与产业一线技术人员紧密对接。

  四、全方位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

  (一)拓展人才引进渠道。一是扩大影响,参加“集中招”。结合全省事业单位集中招聘要求,动员全市各级事业单位参加全省集中组织的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二是精准发力,开展“校园招”。推动教育、卫生等部门重点摸查本市生源,重点跟踪对接,到珠三角、中西部等高校集中地区灵活机动采取校园招聘、专题招聘等形式落实招聘。三是整合资源,开展“专项招”组织事业单位科学设置岗位,实施专项招聘研究生,引进更多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人才。2021年以来,市直事业单位通过研究生专项招聘,共聘用博硕士研究生449人。

  (二)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围绕我市产业发展需求,依托符合条件的技工院校、企业、培训机构,持续开展高质量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对产业工人科技教育培训,培养与市场紧贴的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并按规定落实培训补贴。截至7月底,2024年我市共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6238人次。

  (三)积极推进技能等级认定工作。一是在全市范围内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人才评价工作;二是积极发动全市技工院校和职业院校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三是引导推荐我市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参加省培育辅导遴选工作,和外市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在我市增设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点。目前我市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的企业有12家、职业院校14家、考点28个,为推进我市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出台本土引才激励措施。2024年我市出台《揭阳市促进高校毕业生和高技能人才来揭就业创业激励措施》(以下简称《激励措施》),该措施是对2021年出台的《揭阳市促进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扶持措施》的延伸和完善。《激励措施》以落实返乡安家补贴、支持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强化高技能人才引育等有力举措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揭籍高校毕业生和高技能人才回揭就业创业。例如:对揭阳户籍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或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大专毕业生中取得技师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的人员到我市用人单位就业或在我市自主创办小微型企业的,给予每人2万元的安家补贴。自2021年2月我市开始实施返乡安家补贴政策以来,共吸引1811名高校毕业生回揭就业创业,为揭阳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五)认真落实人才优惠政策。一是开展揭阳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支持企事业单位的高层次人才申请人才分类认定,经认定的高层次人才,符合条件的,可按照人才类别享受相应的配套服务,如配偶安置、子女教育、医疗保险、安居保障、公共服务保障等。二是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资助。为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发放急需紧缺人才引进资助和柔性引进人才资助。截至7月底,2024年全市共认定高层次人才653人,发放急需紧缺人才生活补贴近50万元,发放租房补贴400多万元。

  (六)积极开展人才交流活动。充分发挥人才驿站平台作用,打造“才聚三江 智汇揭阳”人才交流、“人才大讲堂”人才文化沙龙和“人才走基层”专家(人才)调研、“揭籍博士团揭阳行”专家服务等系列品牌活动,以务实举措推动人才集聚,服务人才振兴,取得了实实在在成效。截至7月底,2024年全市各级人才驿站共举办人才交流活动254场次。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构建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区。以建设“扬帆计划”人才服务专区为契机,继续推动揭阳市人才综合服务平台与市人社局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区相融合,打造覆盖面更为广泛、区域分布更为均衡、类型更为丰富多样、服务更为多元全面的线上线下“一体化”人才服务交流合作平台,为人才来揭、留揭提供贴心陪伴和温馨支持,助推新时代揭阳人才强市建设。

  (二)打造人才服务大数据一张图。通过揭阳市人才综合服务平台的宣传推广和深化应用,逐步积聚人才全维度信息数据,构建标准统一、基准一致、内容全面、覆盖全市、动态更新的数据资源体系,将全市人才服务历史数据和实时人才服务数据实现了有机结合,探索构建全域全要素多时空的数字化人才服务平台大数据“一张图”,将人才驿站专家库延伸到镇村,将高端人才入县下乡开展技术交流与服务。

  (三)完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配套建设。建立入园激励机制和园区管理制度,积极引进一批规模大、影响力强、能更好匹配我市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驻园区,实现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开园运营。

  (四)提升人力资源服务效能。进一步依托揭阳的产业、市场及人力资源要素等优势,规范行业管理,加大支持力度,不断培育壮大我市人力资源服务骨干企业、优质企业及龙头企业,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业促就业、聚人才、兴产业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促进科技创新人才生态优良发展。落实好《揭阳市绿色石化产业人才振兴计划(2024-2026年)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推动揭阳市绿色石化领域“揭榜挂帅”引进创新创业团队项目高质量立项。着力加强科普宣传和科研诚信建设,提升科技服务质效,全力营造“鼓励创新、尊重人才、宽容失败”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环境,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创新驱动新格局。

  (六)聚力推进国家级高新区建设。加强科学谋划,对标国家高新区“十四五”规划补短板,锻长板,力争六大科技创新指标取得新突破。加快万洋科技众创城、揭阳科技创新园等建设进度,加快推动榕江实验室中试基地、揭阳国际氢能技术研究院、揭阳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建设,为各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者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落实《揭阳高新区促进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发展扶持措施》,扎实推进“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孵化育成路径建设。

  (七)加强重大综合性创新载体合作共建。做强我市产业对接主平台,全力引进东莞转移的优质科技产业项目。推动研发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提质增效,引导全市企业与高校院所深度合作,建立新型研发机构、企业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研发平台,加强产业技术研究,解决产业共性技术难题,特别是围绕“榕江实验室”,全力打造支撑揭阳全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平台、技术服务平台、招商引资平台。

  (八)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强化市、县、镇三级联动,强化源头培育,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计划,进一步健全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聚焦制造业当家,加大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形成一支勇于创新、勤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科技主力军”。大力推动榕江实验室专家团队、揭阳市专家顾问团等专家团体深入企业“把脉开方”,摸清技术需求,匹配技术供给,有效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九)强化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围绕我市“8+3”战略性产业集群,鼓励龙头企业、“链主”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落实《揭阳市科技成果转化扶持措施》,鼓励企业积极申报省科学技术奖。着力推进与先进地区的合作交流,加快建设榕江实验室新材料加工应用和化工中试基地。发挥科技金融产业风险准备金作用,缓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

  (十)打造科技创新“智囊团”。用灵活的招聘方式、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高效优质的定制服务,不拘一格地招揽全国高水平创新团队等高层次人才,建立各类创新主体的“智囊团”。落实《揭阳市集聚人才创新发展若干措施实施细则》等政策,为科研人才提供科研设施支撑、人才安居服务和资金保障,用一流的创新环境“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十一)以科技赋农助力城乡产业发展。强化科技要素注入,优化城乡产业发展环境,推动65支195名农村科技特派员开展驻镇帮扶,推动科技智库助力科技兴农。支持省内外高校院所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提升重点农业产业的科研能力和新技术应用水平。大力培育创新型专业镇,打造一批科技赋能产业发展成效突出的示范镇,提升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水平,打造城乡经济科技发展主引擎。

  (十二)坚持就业优先战略。一是抓好职业技能培训。依托各类培训单位开展相关技能培训,提高城乡劳动群体技能素质,拓宽就业创业渠道。二是注重培训质量和实效问题。突出培训重点,围绕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积极实施产业工人技能培训,重点面向农村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

  (十三)全力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一是理顺技能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协调教育、工信、住建、农业和国资委等部门,共同推进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同时推动各县(市、区)人社部门,主动到企业开展技能人才政策宣传,积极组织当地符合条件的企业自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二是指导全市所有职业院校参与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三是进一步指导提升各类行业协会、培训机构提升综合评价能力,积极参加省第三方社会培训评价机构的遴选。四是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积极引进具有高级工以上评价级别的机构到揭阳设立考点,加大我市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的力量。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你们对我市人才工作的关心支持。

  揭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4年8月29日   

  (联系人:洪婉如,联系电话:8768920)

  抄送:市政府办公室建议提案科,市政协提案委工作科。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